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继“千万工程”后浙江椒江再为海洋生态环保注入新能量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中,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环保领域全球最高荣誉的背后,是一座座望得见碧水、看得见蓝海的魅力之城悄然崛起。

  浙江省海岸线个,均居全国第一。台州市是浙江省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近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断的提高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椒江区为例,该区在2019年建立“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为全国首创。

  2022年4月,作为浙江省第一批试点城市,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说,“蓝色循环”项目是“海洋云仓”的迭代升级,将海洋污染物的整治范围逐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船舶污染物。

  在码头岸边的“蓝色循环”项目展示基地,记者看到,从船舶、养殖场、滩涂等地回收来的塑料垃圾进入一个巨大的“黑盒子”中,“黑盒子”内的设备自动对塑料垃圾进行倾倒、破碎、造粒、输出等工序,还能对入仓人员、地点、时间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实时记录等。

  据统计,经过“蓝色循环”项目的前端处理,塑料垃圾容量减少了90%,高效生产出的再生塑料粒子,通过智能算法合理规划的运输路线,统一运送到规范化的企业,再生产成手机壳、汽车配件、行李箱、服装等产品。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

  在台州椒江大陈岛的海滩上,低保户李荷娇等人正在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我天天都会在海岸边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比如普通塑料瓶市场回收价是3分钱一个,小蓝之家给的回收价是2毛钱一个,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李荷娇说,捡拾塑料垃圾已成为她的一项新收入。

  李荷娇等人的溢价收入从何而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说,国际上一些头部企业热情参加海洋污染治理,他们对使用海洋塑料有很强的积极性,愿意用更高的价格去收购海洋塑料,去利用海洋塑料。

  不过要实现海洋塑料的高价回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证明这些塑料来自海洋。“蓝色循环”项目另一个创新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海洋塑料的全程可视化追溯。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就展示了一个用海洋塑料垃圾再生的手机壳。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看到该手机壳使用了约8.4克海洋塑料,约等于5个塑料瓶盖。“还能看到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张志锋说,通过“蓝色循环”项目,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蓝色循环”项目构建了“海上垃圾收集-陆地再生利用-国际碳交易增值”循环治理体系,将国际头部企业对海洋塑料的需求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有效融合,由运营企业联合国际环保组织、认证机构、产业链企业组建“蓝色联盟”,通过区块链追溯技术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

  “蓝色循环”项目已成为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等参与人数达6.18万人次,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万元。项目还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并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1.232亿元绿色低息贷款等,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站在船上,遥望大陈岛,就能看到岛上矗立着巨大风车群。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年有效风能时数达7000小时,风能资源得天独厚。目前有风力发电装机34台,总平均每年可发电6000多万千瓦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风能,2022年7月8日,作为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该工程利用海岛丰富的风电,通过质子交换膜技术电解水制氢,构建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大陈岛清洁能源100%消纳与全过程零碳供能。”国网浙江电科院氢电耦合技术专职李志浩说。

  为加快“零碳海岛”建设,2022年7月,世界首个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在大陈岛落地,项目创新研发35千伏柔流换频站、低频变压器等多项首台首套设备,提升电能输送效率30%以上。

  “这两项工程的建成投运,是大陈岛零碳海岛建设的重大突破。”国网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斯建东说。

  据统计,目前,大陈岛依靠风力发电,每年可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柔性低频输电示范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80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77吨,初步构建起“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能源清洁生产和末端高效利用的低碳闭环新范式。

  新能源也为实现大陈岛全电养殖、全电民宿、全电景区、全电交通的目标,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经济环保的共富“零碳海岛”提供了支撑。

  “大陈岛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是浙江第二大渔场,并拥有国际首创柔性输变电项目、国内首个绿氢能源工程、国家级蓝色海湾生态修复项目、风力发电等项目,经过科学评估测算,去年大陈岛沉淀的年净碳收入(碳汇-碳源)达到47436吨碳当量。”台州市椒江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李展明说。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中,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这一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环保领域全球最高荣誉的背后,是一座座望得见碧水、看得见蓝海的魅力之城悄然崛起。

  浙江省海岸线个,均居全国第一。台州市是浙江省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近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断的提高海洋生态综合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椒江区为例,该区在2019年建立“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为全国首创。

  2022年4月,作为浙江省第一批试点城市,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说,“蓝色循环”项目是“海洋云仓”的迭代升级,将海洋污染物的整治范围逐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船舶污染物。

  在码头岸边的“蓝色循环”项目展示基地,记者看到,从船舶、养殖场、滩涂等地回收来的塑料垃圾进入一个巨大的“黑盒子”中,“黑盒子”内的设备自动对塑料垃圾进行倾倒、破碎、造粒、输出等工序,还能对入仓人员、地点、时间等信息实现全过程实时记录等。

  据统计,经过“蓝色循环”项目的前端处理,塑料垃圾容量减少了90%,高效生产出的再生塑料粒子,通过智能算法合理规划的运输路线,统一运送到规范化的企业,再生产成手机壳、汽车配件、行李箱、服装等产品。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

  在台州椒江大陈岛的海滩上,低保户李荷娇等人正在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我天天都会在海岸边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比如普通塑料瓶市场回收价是3分钱一个,小蓝之家给的回收价是2毛钱一个,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李荷娇说,捡拾塑料垃圾已成为她的一项新收入。

  李荷娇等人的溢价收入从何而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说,国际上一些头部企业热情参加海洋污染治理,他们对使用海洋塑料有很强的积极性,愿意用更高的价格去收购海洋塑料,去利用海洋塑料。

  不过要实现海洋塑料的高价回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证明这些塑料来自海洋。“蓝色循环”项目另一个创新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海洋塑料的全程可视化追溯。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就展示了一个用海洋塑料垃圾再生的手机壳。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看到该手机壳使用了约8.4克海洋塑料,约等于5个塑料瓶盖。“还能看到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张志锋说,通过“蓝色循环”项目,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蓝色循环”项目构建了“海上垃圾收集-陆地再生利用-国际碳交易增值”循环治理体系,将国际头部企业对海洋塑料的需求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有效融合,由运营企业联合国际环保组织、认证机构、产业链企业组建“蓝色联盟”,通过区块链追溯技术对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

  “蓝色循环”项目已成为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等参与人数达6.18万人次,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万元。项目还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并精准惠及收集群体,渔民累计获得1.232亿元绿色低息贷款等,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站在船上,遥望大陈岛,就能看到岛上矗立着巨大风车群。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年有效风能时数达7000小时,风能资源得天独厚。目前有风力发电装机34台,总平均每年可发电6000多万千瓦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风能,2022年7月8日,作为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该工程利用海岛丰富的风电,通过质子交换膜技术电解水制氢,构建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大陈岛清洁能源100%消纳与全过程零碳供能。”国网浙江电科院氢电耦合技术专职李志浩说。

  为加快“零碳海岛”建设,2022年7月,世界首个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在大陈岛落地,项目创新研发35千伏柔流换频站、低频变压器等多项首台首套设备,提升电能输送效率30%以上。

  “这两项工程的建成投运,是大陈岛零碳海岛建设的重大突破。”国网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斯建东说。

  据统计,目前,大陈岛依靠风力发电,每年可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柔性低频输电示范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80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77吨,初步构建起“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能源清洁生产和末端高效利用的低碳闭环新范式。

  新能源也为实现大陈岛全电养殖、全电民宿、全电景区、全电交通的目标,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经济环保的共富“零碳海岛”提供了支撑。

  “大陈岛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是浙江第二大渔场,并拥有国际首创柔性输变电项目、国内首个绿氢能源工程、国家级蓝色海湾生态修复项目、风力发电等项目,经过科学评估测算,去年大陈岛沉淀的年净碳收入(碳汇-碳源)达到47436吨碳当量。”台州市椒江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李展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