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3月30日演讲嘉宾全阵容|2025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技术大会与您相聚“光热+”文旅之鲲乐湾

  定于3月29~30日(3月28日周五报到)在河北邯郸鲲乐湾召开(会议通知附后)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助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实施。

  在为期两天的日程中,近40+专家代表将围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政策、太阳能建筑供热、分布式园区供热、热泵、跨季节储热、制冷、太阳能耦合生物质制氢、电极锅炉耦合生物质供热、熔盐火电灵活性改造,低成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方案及应用案例,木材干燥能源利用及发展形态趋势,工业、玻璃、水泥等工业能源利用及绿色发展形态趋势等进行分享。,助力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行动的大力实施。此外,主办方将组织参观全国首例将“光热+”综合能源应用于文旅类建筑的项目。

  小编按照拟定发言顺序,分三篇对演讲嘉宾进行介绍,本篇介绍3月30日演讲嘉宾。更多请点击查阅:3月29日上午演讲嘉宾阵容|2025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技术大会将于邯郸鲲乐湾召开;重磅来袭︱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技术大会演讲嘉宾(3月29日下午)欢迎各相关单位代表报名参会,共商如何加速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技术发展和应用。3月15日前缴纳注册费享受优惠噢~(报名方式见文末)

  雷东强,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主任,兼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为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第二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

  自2006年开始步入太阳能热发电行业,主要是做光热发电技术、聚光太阳能高温烧制水泥和陶瓷等建材技术、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暖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项目/课题近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作为中方代表负责IEC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连续8年主持国家人社部和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校150多家、近500技术人员。

  韩伟,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西安热工研究院储能技术领军人才,动力工程学会青年委员。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学技术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大规模低成本跨季节热化学储能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作为中国负责人承担欧盟(SFERA-III)合作项目1项;作为主设人完成国家首批多能互补示范项目2项;获得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获得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1项,电力建设二等专利成果1项,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技术应用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省级重点专项2项,课题负责人1项;参与编写国家能源局《十五五长时储能规划》及《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及申请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与编写行业标准4项、著作1项。

  李明,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岭学者及云岭教学名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产业合作项目多项。项目成果获云南省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在中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对藏药与鲜花干燥、太阳能光伏蓄能制冷、太阳能多能互补利用等在云南、老挝等地方获推广利用。

  洪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航空宇航学院教学主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家委员会委员、IEEE 中国区技术委员会碳中和分委会常委理事。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共发表国际 SCI 期刊论文12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3项,美国专利2项。主要是做多能互补热力系统方面研究,聚焦聚光太阳能与碳氢燃料、生物质热化学耦合制氢及发电的多联产热力系统优化、光煤互补的火电站灵活调控、光伏光热互补能量转换机理与方法。自主研发了光伏光热化学互补原理样机、光煤互补聚光集热技术、聚光直接驱动生物质裂解与气化原理装置。曾荣获全国优秀专利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热力学国际会议ECOS青年科学家和最佳论文等奖项。培养的博士生10人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百篇论文、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学生、中科院宝钢奖学金、四维奖学金等奖励。

  漆鹏程,1971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为江苏金通灵光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变频控制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家用自动控制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研究,主要研制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及热泵产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评江苏省“333”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第三层次)、江苏省优秀科学技术人才。创业期间先后获得“锡山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多年从事太阳能供热/发电、蒸汽/热水长时存储相关工程的研究开发与系统设计。

  组织及参与国家标准《菲涅耳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并申请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1. 对太阳能长时储能技术进行研究,优化储热材料和储热结构、储热系统运行方案,提供研发有关的资料和研究思路;

  2. 从事太阳能镜场结构及布置研究,对各种各样的形式的镜场跟踪计算和结构优化有较为细致的研究,包括多种形式的菲涅尔式、槽式、塔式电站的效率计算和分析;

  3. 探索光热技术多元化工业应用,对工业蒸汽和工业热水应用场景进行拓展。

  孙田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杭州华源前线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省级领军人才,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华源前线规模化储热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热能设备省级企业研究院首席产业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专家委员会储能专家。

  研究方向: 超大功率电极加热技术、热储能技术、压缩气体储能电站储热技术、零碳供热等。主持完成中国能建集团揭榜挂帅项目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热装置课题,研发成果获得中国能建集团首台(套)重大装备技术3项,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2项,浙江省工业新产品2项,受理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研发成果在多个国家级标杆示范项目上获得应用,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原郭丰,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建筑研究组组长。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综合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太阳能利用专委会常务委员。

  主要是做太阳能、区域供热与储热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从事太阳能热利用工作30年,主要从事跨季节储热水体及太阳能供暖工程技术探讨研究开发工作。

  1995年-2013年,任职于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热管真空管、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及集热系统研究开发工作。

  2015年-2018年,作为中海阳光热技术中心总工程师,负责中海阳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探讨研究开发工作,并负责国家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中海阳玉门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前期技术管理工作。

  201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探讨研究部工作,负责中科院先导A黄帝城项目跨季节储热水体顶盖技术研究、张北义和美新城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项目技术方案设计等工作。

  李建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部门主任,主要是做国家产业政策、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及园区规划、低碳转型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咨询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由工信部相关司局、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地方政府、国央企、大型民企等委托的项目及课题。

  秦佑镇,南京渥宁机电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能源研究会会员、南京太阳能学会理事。曾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奖二项和机械工业部优秀设计奖三项。独立发明“竖向槽式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等四项专利。

  周子健,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导,华中卓越青年学者。主要是做热化学储能反应机理与储热介质开发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Small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参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标准1项,参与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

  徐啸宇,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相变储热、储热在农业中的应用、冰蓄冷强化换热机理及太阳能热利用。目前在Energy、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SCI/EI期刊10篇。

  牛鹏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做跨季节储热水体热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阚新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做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中的热工控制研究。

  黄翔,党员,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靳开元副教授和杨荣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