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稳就业 高校在行动

  毕业后,北京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汤诗奕将前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小时候就觉得造飞机的人特别了不起,今后我要用专业相关知识为航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汤诗奕说。

  未名湖畔,慢慢的变多学子将理想融入时代。中国史专业博士毕业生邓成主动赴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工作;数学科学学院大数据专业硕士毕业生王楚凡放弃企业高薪,赴信息支援部队工作;理论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刘珍岑赴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参与国际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事业。

  这些选择背后,是北大“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的育人实践——红色代表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同学们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绿色代表矢志国防强国,鼓励同学们投身国防军工领域;蓝色代表勇担全球使命,引导同学们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的人介绍,一方面,学校设立专项奖励金,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组团招聘会、行业组团招聘会、“职行中国”北大学子就业行等活动,拓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就业资源。

  2024年,北京大学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10%,较往年稳步增长;在芯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毕业生就业比例从2020年的2.1%攀升至2024年的6.8%……这些数字,是北大学子“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青春注脚。

  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25届博士毕业生苏子麟给出坚定的答案:签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把个人才智融入强核报国的征程。

  之所以锚定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源于苏子麟的一次就业实践。“去年7月,我跟随学校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组织的‘应聘行’校企实践,走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夹江九〇九基地。在实地参观和与岗位负责人的交流中,我对行业发展前途、个人提升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今年年初,苏子麟又一次参与“应聘行”活动,并通过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现场面试,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应聘行”每年组织近40支队伍、600余人次毕业生前往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学生能够准确的通过自身就业意向、未来发展规划等与企业交流,从而消除就业“信息差”、提升人岗匹配度。

  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华大学搭建起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大平台。一方面主动走出去,与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10多家军工央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合作;另一方面集中引进来,每年定期举办“走进制造业、走进能源业”等活动,在大型就业洽谈会中设置“大国重器”专场等。

  清华大学持续优化就业行业结构分布,与制造业、能源业等重要领域的重点企业深化合作,加强急需紧缺领域人才输送力度。近5年,清华大学有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距离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还有两个多月,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刘显涛慢慢的开始备课,重新研读自己在贵州遵义湄潭县支教时的听课笔记。上学期间,他曾4次前往云贵地区脱贫县支教,如今选择到湄潭县茶城高级中学任教。

  今年,像刘显涛这样即将奔赴中西部从教的北师大毕业生还有不少。2020年起,学校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任教,实施了“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重点奖励到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地区任教的毕业生,每人发放奖励10万元。针对2025届毕业生,北师大开展教育类双选会3场,开展教育类型招聘活动600余次,提供岗位1万余个,精准搭建基础教育就业平台。

  “近5年,入选启航计划的毕业生约2000人。”学校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表示,北师大“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规模稳定增长,为推动中西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力量。

  “前不久,学校召开政策说明会,听到有专项奖励,同学们感到很温暖。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是应对未来生活的底气,让我们敢下去、下得去。”刘显涛说,学校还提供职后支持体系,通过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强师工程服务站等平台帮大家逐步的提升教学水平。

  怀揣投身国家战略工程一线届硕士毕业生孙逸农选择入职中建三局。“加入这样的建设队伍,我感到很光荣。希望发挥自己在浙江大学的专业所学,毕业后努力为国家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他说。

  近年来,浙江大学构建使命引领的就业育人体系,开展分层分类的就业思政教育。“我们定期前往地方看望扎根基层一线的校友,挖掘先进事迹和奋斗故事,举办‘浙大人在基层’就业分享会,营造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浓厚氛围。”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曹磊说。

  学校逐渐完备实习实践制度,组织并且开展基层工作社会实践,每年面向14个省份派出约500名学生深入基层一线顶岗实习,帮助有志于赴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加强岗位认知,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

  此外,浙江大学聚焦AI赋能,供需对接更精准。学校在实践中通过“数字+”的工具设计将系统思维贯穿于就业全过程,整合企业岗位需求库、企业技能画像与学生个性化档案,实现精准智配。根据就业重点引导方向和学生求职意向,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学生就业社群和区域交流群,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和就业岗位,覆盖学生近1.5万人次。

  “要不是学院推荐,我可能不会关注到这个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25届硕士生徐铁力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十分感慨。

  近年来,人大商学院与广东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伙伴关系。“去年秋招,学院老师关注到我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主动帮我联系。”徐铁力说,他第一时间投递简历,获得直通面试机会,最终顺利签约。

  人大深化校地企人才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实践长效机制。“我们与400余家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推动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人大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探索构建需求对接—能力培养—精准就业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同时,实施学生职业生涯引领计划,邀请金融、互联网、法律等领域的企业高管、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将职业指导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我主要指导学生参与银行课题研究、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平安银行总行高级项目经理陈旭连续两年被聘为学生职业发展导师,指导近10名学生被银行录用。

  通过校企联合课程开发、职场导师制等举措,学生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强化。在学校2025年春季金融专场就业暨实习双选会上,不少合作企业工作人员点赞:“可以发现同学们对求职准备充分,专业素质和能力非常扎实。”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李乐刚读研时,对求职很好奇。去年秋招季,他顺利签约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工作内容与我所学专业很对口。”

  李乐的成长,得益于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的校企合作。研二时,他加入了中兴通讯在学校设立的职业发展协会,获益良多。“这段经历让我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在求职季少走了一些弯路。”李乐说。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围绕定向人才教育培训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开展就业育人合作。学校和企业围绕职业发展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活动。

  “回答问题时要自信,展现自己的优势”……在西安交通大学推出的“职业指导微课程之HR说校招”短视频课程中,来自中兴通讯的招聘经理为同学们带来了企业用人需求趋势和求职建议。此外,企业专家还开展了面试技巧、职场礼仪讲座培训,以及一对一求职咨询服务等。

  “我们积极邀请合作公司参与学校举办的职业规划大赛、‘名企行’就业实践、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用人趋势和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旭红说。

  通过构建“实习—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一批毕业生入职中兴通讯。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多家有名的公司,形成可复制的校企协同育人范式。

  “就像一场高密度的技术冲刺”——谈起学校与小米集团举办的小米工程师训练营,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刘圣鑫记忆犹新。正是这段经历,助力刘圣鑫在求职季早早拿到offer(录用通知)。大三参加训练营,通过多轮考核后,他获得了秋招提前批offer,签约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并于大四进入公司实习。

  “我们发现,一方面,企业急需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一些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洪日昌说。为此,学校及学院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搭建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促进高质量就业。

  合肥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李洪涛介绍,学校已与140家有名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遴选行业导师1300余人,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才干。

  今年春天,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研二学生金硕也参加了小米工程师训练营,被评为卓越学员。秋招季还没开始,明年才毕业的他已拿到小米的提前批offer,“参加训练营的这段经历是我职业道路的重要起点,为未来打下基础。”

  “能立即进入大企业工作,我感到很踏实。”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25届毕业生张胜杰说。

  张胜杰已经在京东方科技集团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半年多,主要负责产品检验测试和自动化系统运维。毕业后,他将继续留在这里。

  “提前锁定心仪的工作,得益于学校的订单班。”张胜杰所说的订单班,由学校和企业一同设计、共同培养:校企联合开发对标岗位的微专业,开展对标职业能力认证培训的微课程,共建混编双师团队,将岗位技能培训行业证书嵌入课程标准,企业项目进课堂比例达70%以上。

  “课堂即车间,作业即工单”是订单班培养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学院与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真实的实训场景、项目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让不少学生印象深刻。

  “大三那年我进入企业实习,第一天就惊喜地发现,学校实训的模拟场景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几乎一模一样。这让我很快就适应了岗位。”张胜杰说,“订单班是一条通往职场的‘快车道’。”

  “对职业院校来说,对接产业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学生与岗位匹配度、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中之重。”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武迪介绍,近两年,学院开设“订单班”“工匠班”“冠名班”71个,已培育学生1843人,在培学生1355人,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职业发展贯通。

  近两年,学院开设“订单班”“工匠班”“冠名班”71个,已培育学生1843人,在培学生1355人,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职业发展贯通。[赞][赞][赞]

  稳就业,高校在行动!各校各显神通,从战略引导到校企协同,从基层扎根到产教融合,全力为学子铺就就业坦途,助力国家发展!

  百日东南起雁弓,千企连云叩晓钟。 定制七班智能铆,燎原三证楚材熔。 县强始信金鳞跃,创锐方知赤帜彤。 便唤凌霄试鹏翼,青矜今已化苍龙。